【视频】汉川:点草成金 超70万亩秸秆将变身“金宝贝”

秋收后的田野并未沉寂,在汉川的广袤农田里,轰鸣的农机正将昔日令人头疼的秸秆“打包”离田,送入一条全新的生态产业链。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汉川通过构建高效的收储运体系和多元化的利用模式,正上演着一场精彩的“点草成金”之变。

10月14日,汉川市湾潭乡大沙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多台打捆机在田垄间平稳穿行,所过之处,散碎的秸秆被迅速“吞入”,转而“吐”出一个个规整坚实的圆柱形草捆。这套由翻草机、打捆机、叉车和运输车组成的标准化作业班组,一组两台打捆机日均秸秆离田500亩左右,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效率。

汉川市生态能源站站长胡宝娥:“这个草的质量还可以,我们经过测试之后,它的含水率没有超过15%,比较适宜储存(运)。回去还是要业主及时通风、晾晒,以保证它的干燥以避免(草)里面温度过高,产生了自燃。”

打捆好的秸秆被集中转运至西江乡的汉川超顺秸秆综合利用收储中心。场院内,重达上万吨的稻草秸秆草捆堆积如山,景象壮观。这里并非终点,而是秸秆价值重塑的起点。这些曾经的“农业废弃物”将被加工制成饲料、肥料等产品,真正融入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实现“变废为宝”。

汉川超顺秸秆综合利用收储中心赵艳华:“我们目前投入了人力40多人、设备20多台,每天储包8000多个包。一个包平均是270公斤左右。目前要抢包的时候,必须要抢,你不抢,天气下雨,包打着,霉了,明天没有用了,就坏掉了。”

为确保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序、高效,汉川市进行了系统化布局。市生态能源站深入乡镇精准摸排播种面积,科学制定利用计划,并以行政村为单位严格落实。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超过200人次,广泛宣传推广综合利用技术。

汉川市生态能源站站长胡宝娥:“我们共组织了18家收储运主体,进行离田(作业)。截至目前,已经离田了13万多亩,(收储秸秆)近7万吨。我们将对这次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的利用量,按40元每吨进行补贴。资金的来源是2025年争取到的省级项目资金492万元,不足的部分由汉川市地方政府进行配套。这样的话就可以(调动)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利用量,从而争取在2025年,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025年,汉川市耕地面积125.59万亩,种植面积190万亩,预计秋冬季稻草秸秆产生面积71.89万亩,计划离田面积28.76万亩,目前正有序推进。

(记者:宋博 编辑:姚伟红 制作:鄢荻 审核:郭俊杰)